档案编研
党旗耀江海|到根据地去:抗战时期南通大学红色校史
发布日期: 2022-03-21 录入员: 邱立 来源: 档案馆

图片

  

1939年12月1日,毛泽东提出:“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正确方向。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暴发,上海租界沦陷,“孤岛”内多所大学面临新的危机。鉴于日益严峻的形势,经中共江苏省委与新四军军部商议,决定在华中根据地创办江淮大学,吸收租界各大学师生,培养人才,充实储备。经中共中央华中局批准,决定学校由新四军军部领导,校址设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吸收沪江、圣约翰、复旦、之江、东吴等租界知名大学师生。张謇创办的南通学院被誉为“中国近代私立技术大学的代表”,抗战时期因南通沦陷迁往上海租界办学,同样受到新四军的关注,亦在动员与吸收之列。




南通学院简况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南通农科大学校门、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校门、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校门


张謇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民立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农科学校,民国元年(1912)分设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与南通纺织染传习所,各自独立办学。1928年,在张謇之子张孝若主持下,三校合并成立私立南通大学,1930年11月8日正式在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登记,改名私立南通学院,设农科、纺织科、医科,张孝若任院长。

私立南通学院概况(1939,上海市档案馆藏)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暴发,1938年3月17日南通沦陷,南通学院被迫停课闭校。8月,南通学院医科奉教育部令,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在大后方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农、纺二科则迁往上海公共租界江西路451号,9月正式复课。1939年9月,郑瑜出任南通学院代理院长。


图片

郑瑜


1941年底,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日伪当局强令租界各校限期登记注册,南通学院与租界内其他大学一样,面临新的生存困境。适逢中共筹建新四军江淮大学,南通学院农、纺二科适应了根据地建设的需要,校内党组织成员及积极分子萌生了迁往淮南抗日根据地办学的设想。


  先期接触  


图片

梅益


1942年5月,江苏省委派遣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梅益,化名杨先生,作为新四军代表,经牵线搭桥,与郑瑜面谈。梅益表示,新四军欢迎南通学院迁往抗日根据地,所需经费可以竭力支持。同时,梅益等与南通学院党支部取得联系通过地下党员广泛动员积极分子,做农、纺科教授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去抗日民主根据地教学。在党员与积极分子的努力下,郑瑜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迁校希望大增。

新四军领导人陈毅、张云逸

  


6月,南通学院党支部成立迁校筹备委员会”。与此同时,梅益代表新四军邀请郑瑜前往根据地参观7月下旬,郑瑜与学生代表王俟、程新棋、陈义鑫分两路北上。郑瑜等师生到达根据地后,新四军副军长兼师师长张云逸亲自接见他们。随行的王俟回忆:“当时依照根据地的经济条件,同志们仅是五钱油、三钱盐的生活”,尽管如此,新四军仍尽地主之谊,郑瑜一行丰盛晚餐,接风洗尘。在根据地期间,双方洽谈和睦,达成共识:一是学校经费与开支,由新四军及淮南行署负担二是保证教学自由,不干涉校政;三是校址确定在安徽省天长县铜城镇。此三项承诺足见中共吸纳知识分子,保护青年学生和革命火种的决心与诚意。



  艰险迁校  

郑瑜和学生代表返沪,分别向师生迁校意愿。教师方面,由郑瑜出面聘请于肇铭为纺科主任,通过他动员纺科其他老师;聘请矿(旷)农科主任,通过他动员农科其他老师。学生方面,在南通学院党支部领导下,由迁校筹备委员会负责动员

经过广泛动员,共有62名师生响应号召,迁往根据地办学,其中教师13名,学生49人。

迁校路线图(红色虚线)


9月,迁校正式开始。上海地下交通站与南通学院学生联系,并派交通员护送,时任党支部书记的五名进步学生担任交通员工作。迁校路线有两条,一是到镇江经仪征,向北步行数十里;沿津浦铁路到浦口以北的管店、嘉山、明光等小站下车,向东步行三十里。

参与迁程秋芳回忆,组织上为她准备了回乡证化名陈佩芬和同同学一起,由学生程新棋带领。地下党驻镇江交通站同志派船来接仪征,原计由仪征的同志接应,不料仪征交通站发生意外,无人接应。警觉的程新棋当即决定原船返回镇江。在长江边准备渡江时又遭到一名穿黑制服和平军阻挡盘查,把同学们的行李翻得乱七八糟盘问同学们干什么?去哪里盘问彼此关系同学们坚持否认回乡读书眼见被拦了两个小时,同学们内心焦急如焚。程新棋灵机一动,对这个伪军警说“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和你交个朋友吧!今天让我们过去,不我们就上海了,我家电话是*****,老兄若有机会到上海,一定给我电话,我来接你程新棋这番略带江湖气的话打动这个军警,竟然放同学们走了。

图片

淮南抗日根据地办学旧址所在地  出自《金湖县志》


另一组由学生黄秀凤带领,津浦铁路一线,然而他们那么幸运在明光车站伪警扣留遭到多次威逼利诱,强迫他们承认自己是新四军或共产党员。同学们坚称只是去乡下,由于缺少证据,加上多方营救,终于脱险返沪。后来黄秀凤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再去根据地,受到同学们的钦佩应该说,当时抗日民主根据地对青年人的号召力是巨大的。一生无党无派的蔡中濬(后改名蔡公卫)晚年回忆:“当年所以去苏北淮南铜城,是恨日本人,日军惨无人道……那时受同学们的影响,认为共产党是抗日的,所以与我们班的五个同学一同去了苏北。”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依靠组织上的严密部署凭借同学们的英勇机智和追求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郑瑜等师生通过重重关卡,顺利抵达铜城镇,受到张云逸、罗炳辉、汪道涵等新四军领导人的热忱接见



  开课办学  


迁往根据地的南通学院于1942年11月1日正式开学上课。共分为7个班,农、纺科一年级在一起上基础课,其余分各科各年级共6个班上课,进行正规教学,上专业知识课。同时,成立学生会、消费合作社、生活委员会等学生组织。除了上专业课外,还传阅过整风文件,参加过群众大会,去抗大八分校参观。师生之间团结友爱,教学努力,心情舒畅。教师热心为根据地生产做有益的工作,进行了推广农田冬小麦条播试验;拟将毛巾厂木机改进为铁木织机,后因反“扫荡”和撤校被迫停止。

图片

江淮大学旧址左家楼

  


开学后,南通学院师生情绪相当稳定,生活也有规律。为了御寒,党组织发给每人一套黑洋布棉袄、棉裤。为加强革命工作,从新四军江淮大学新来的党员王涵钟、尹敏及王崇道连同南通学院进入根据地的舒忻等五名党员组成新的党支部,贯彻和执行党的主张,保持党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战斗力、影响力。

史料手稿

11月底,日伪军集结边区,对淮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新四军为保证师生们的安全,将全校师生分散隐蔽在天长、高邮二县交界区,以及高邮湖水网地带的基本群众家里。中共津浦路东地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桂蓬代表华中局领导、区党委前来慰问师生,远离家人,艰难向学的师生在动乱中感到党的温暖和关心。

南通学院院徽



1943年元旦前夕,全体师生又集中到洪泽湖以南、高邮湖旁紧靠黎城镇的植家湾,在一座相当宽敞的大地主二层楼瓦房住宅中,新四军军部和淮南行政公署为了让大家欢度元旦,送来了大量猪、羊、鸡、鸭等食品。同学们亲自当厨师烹调,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还有自编自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活报剧。



  撤回上海  

1943年初,考虑到抗日战争形势复杂,日伪军对根据地“扫荡频繁,出于保障师生安全与党的斗争需要,新四军军部宣传部长钱俊瑞和梅益代表新四军和华中局来慰问,并向全校师生作了形势紧迫动员回沪的报告。说明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保存建国人才,要大家暂时回上海,待形势好转再通知大家回来。将要离开根据地的师生都依依不舍,深深地感到近半年根据地的战斗、学习生活很有意义。当时就有同学要求留下,经过耐心说服,才服从组织安排。除了五名学生党员身份暴露,留在根据地另行分配工作外,其余师生依据条件,或先行返沪,或继续隐蔽群众家中,接受组织安排,陆续由商人护送抵沪,当时有许多同学,因等待“居民证”和通行证,在边区农民家等候长达两个月左右。
史料合集

3月,南通学院大批师生安全返沪之际,梅益代表党组织和王俟谈了话,告诉她,组织上给学校一笔经费,用于支持南通学院在上海复课,已由郑瑜带走,这是组织给南通学院全体有志于学的师生的希望。后王俟数次造访郑瑜,和进步教师一起催促郑瑜加速复学复课。几经动员,郑瑜运用党所拨给的经费在上海慈淑大楼等处借了教室,增聘一些农、纺科教师,继续上课,帮助同学们完成学业,还拍了毕业纪念照,发放毕业证明书,可视为南通学院在淮南抗日根据地办学的延续。

图片

1941年《教育杂志》第31卷第1号


正如时任学生会主席的戚庆煊所说:“这是我们爱国青年同奴化教育斗争的胜利,这里我们永远怀念和感激党,是她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拨下巨款,热情培养和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得以健康成长,我们也十分感谢路东根据地人民,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他们汗血的滋养。



作者简介:

万久富:南通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亚利:南通大学档案馆馆员

顾    :南通大学档案馆馆员


该文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南通学院党史、学运史资料》《抗日战争时期学生运动史料、征集的有关文件资料》(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86)等南通大学档案馆馆藏资料编撰而成,并参考《统战工作史料选辑》《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江淮大学纪念文集》等文献材料。编撰过程中得到南通大学文学院、张謇研究院教师张若愚博士大力支持。



稿


     也许你身处南通,也许你远在异乡;也许你正青春年少,也许你已花甲耄耋……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有跟南通有关的故事,我们都期待你的来稿。

     主题可以是关于南通的传统习俗、历史掌故、生活方式,舌尖美味等等诸多方面,文体不限,真实有料最重要,有图片、视频更欢迎。一经采用,即奉稿酬。

     投稿邮箱:jsntdag@163.com

     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以便及时沟通;稿件需为作者本人的原创作品,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





作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莉




     图片

主办:南通市档案馆

协办:三角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