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迹
“精进”语义与南通大学校训
发布日期: 2019-03-29 录入员: 系统管理员 来源: 档案馆

“精进”语义与南通大学校训

张祝平 蔡燕


南通大学校训“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分别取自于清末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原南通大学医科、纺织科所题训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前句和后句。在校训以及张謇题词中较难理解的是“精进”的义蕴,“精进”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其含义是一直处于演变之中的。
“精进”一词最早出于《汉书》,《汉书·叙传上》记载:“诸所宾礼皆名豪,怀恩醉酒,共谏伯宜颇摄录盗贼,具言本谋亡匿处。伯曰:‘是所望于父师矣。’乃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分部收捕,及它隐伏,旬日尽得。”唐颜师古《汉书注》释“精进”曰:“精明而进趋也。”[1]4199这里“精进掾史”即指精明干练的捕快。
《后汉书》中出现的“精进”,其义又有不同,汉章帝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诏曰:“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义也。”唐李贤等注“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句曰:“言虽承一师之业,其后触类而长,更为章句,则别为一家之学。”[2]137-138汉宣帝时为“学不厌博”、“扶进微学,尊广道义”,在已有的古文《尚书》学派以外,又立兼习今、古文《尚书》的夏侯胜与夏侯建两家学派,其中夏侯建又是夏侯胜的弟子而别为一家之学的。在《易》学又立京房的学派。后汉的汉光武帝继承了前汉的做法、在建武年间于《春秋》之学又别立传公羊之学的颜安乐和严彭祖两家博士,于《礼记》又立大戴(戴德)、小戴(戴胜)两家博士。我们据《后汉书》这段文意,“精进”是继承、创新、超越之义,而在创新、超越过程中还应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精进”一词后被汉土佛教翻译家借来表述大乘佛教的六度之一。“六度”即六波罗蜜多,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是佛教名词,谓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的方法和途径。是大乘佛法修习的内容。三国时吴国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八卷,其中第四章为《精进度无极章》[3]225。
南朝梁僧祐编《弘明集·卷十三》解释云:“六度:一曰施二曰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一心,六曰智慧……勤行所习,夙夜匪懈,精进也。专心守意,以约敛众,一心也。”[4]2这里“一心”与“精进”分别是两度,“精进”也即勤奋不懈,此时还无专心的意思。
至唐代法相宗创始人慈恩大师(窥基)《弥勒上生经疏》“精,谓精纯无恶杂也;进,谓升进不懈怠故。”“精进”有了专心专一,精专不懈之义蕴。
佛教禅宗认为人的意识永远不能直接意识到意识本身一经意识,就不再是自我意识本身了。“精进”也是不能刻意追求的,因此宋普济所编禅宗著作汇编《五灯会元》卷二引《法句经》曰:“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这里的所谓“精进”是“于念而无念”、于相而离相”“不于境上生心”的精神境界,是一种通过不认识得到的“认识”。禅宗名师黄希运即是如此阐述“精进”的“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身心俱无,即是佛道。’”[5]41
在佛教典籍里“精进”与“勇猛”常联系在一起,如“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6]“尔时太子(释迦牟尼)在于山中,勇猛精进,修无上道。”[7]也即勇猛地不懈地努力奋进。
张謇没有对“精进”做过专门解说,但在文集中有两段用了“精进”一词,《致师范顾、于、李、黄诸生函》(民国三年1914)言“诸贤当共念国家来日之大难,力图教育根本之至计。必有精进不已之心,然后能成物;必有恢宏无外之量,然后能集忠。毋以已至而安于自足,毋以自小而局于一隅。逸航当更求恢广,敬之当更求肫诚,宜孙,睪吾当使意志更养得充沛。果志于此,省察而进,收召发展之基,将一以贯之。”[8]120从此段文意看张謇认为“精进”就是保持纯诚恢宏、永不满足,不懈地超越奋进的意志。有这种意志就能实现目标,完成大业。
张謇在民国八年(1919)《商校本科毕业演说》谈及“故农生服务至易,而商生就职较难。农生卒业可遣往垦牧公司作佃,所得之值,不过高出普通佃户一倍而已。诚以佃户与学生同,其所异者,第稍具农事学识耳。如若高出二倍,或二倍以上则在各生之勇猛精进,而非他人所能为力矣。”[8]151他指出农生要有好的作为与收入,必须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奋进。张謇对“精进”的理解,显然是汲取《后汉书》的“恢宏”与佛教典籍“不懈努力奋进”的含义。
综上所述,“精进”一词的演变过程是不断地丰富其意韵的过程。“精进”是继承、创新、超越之义,而在创新、超越过程中还应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应有专心专一,永不满足,不懈地超越奋进的意志。有这种意志就能努力奋进,实现目标,完成大业。
我以为今天的南通大学人对“精进”的阐释及校训的理解,当在融合古人及张謇的基础上有所前进。

校训,其本质是大学的精神凝练,应该具备凝练性、稳定性、时代性、独特性、导向性。其表现应比校风更凝炼、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它不是具体反映该校的培养目标、体制建设、学科设置等,而是一种格言、箴言和座右铭,是一所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所以它应以凝练的语词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浓缩其中。“力求精进”可以将南通大学的融通古今中外、纯诚精专、博大恢宏、勇猛不懈、超越奋进的大学精神很好地凝练其间。
一个大学的校训应具备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和时代气息。稳定性一是要显现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传承。在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都是从古典文献中引经据典找到渊源的。例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显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南通大学校训中“精进”一词出自于《汉书》,又经《后汉书》、佛经、张謇的引申弘扬更富有历史感和厚重感,这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二是要体现出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前瞻性。南通大学是由医、工、师三所各自具有学科特色和专业背景的学校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其校训不应仅仅体现单科特色,而应从精神层面上来体现其综合大学的特色。历史使得在当今时代原三校融合于南通大学,并进一步共同携手走向未来,时代气息是要与时俱进,而“精进”就是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意蕴,无论南通大学将来学科专业如何发展,但都应有“力求精进”永不满足的的精神追求。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将来一直保持这一精神状态。
每一所学校体现的大学精神是独具个性的,是在该校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表现出来的学校特色和品格。我们要努力在大学营造融“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培植“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兼容并包”的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南通滨江临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南通成为背靠内陆面临大海的江海门户,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南通大学校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而“精进”一词在汉代即含有“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这一特征。
“祈通中西,力求精进”它不仅反映南通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将深深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这一学校精神的凝练,应深深地熔铸于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之中,成为校园文化的力量之源,引导学生按照校训的要求全面发展,以南通大学人独特的魅力影响昭示于世人。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卷一百[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范晔.《后汉书》: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4]僧佑.《弘明集》:卷二[M]大正藏本.
[5]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释智饮.《童蒙止观·调和》: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静、筠禅僧.《祖堂集》:卷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8]《张謇全集》:第四卷120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