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
黄菊盛
南通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于1912年3月由清末状元张謇及其兄张詧创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
张謇一贯重视教育,他在自订年谱中说:“自见乙未马关订约,不胜愤耻,即注意实业、教育二事”。他还说:“父实业,母教育”。他本着“实业救国,教育为本”的宗旨,于19世纪90年代在南通办起一批工厂的同时,还兴办了师范、农业等学校。张謇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他派学生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即协助张謇、张詧办起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模式。
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籍仙观招生授课。1912年8月,张謇、张詧出资13700余元,派学校庶务金石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为校舍,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附属医院,供学生实习。1914年6月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
学校创办初期,张謇请熊省之担任学校第一主任兼南通医院院长,并聘请从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留学回国的李希贤、从日本长崎医学专门学校留学回国的赵铸,任教师兼医师。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14年12月,张謇为学校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他说:“今之言医者,顽固自大者无论,其少有知识者又多轩西而轾中。”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沟通。1917年学校增设中医科,学制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则免缴学费。沟通中西很不容易,张謇在1919年写
的《拟集资订中药征求同意书》中讲:“南通设医校有年矣,意在沟通中西,而效未大著”。
学校初建时期,仪器设备不多。1918年7月,张謇出钱向德国购买.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大小数百件,充实学校和医院。
张謇任该校名誉校长,学校有重大活动,他往往参加。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张謇重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1919年,他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以后学校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大、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1919年张謇在《为沟通中西医学致阎督军函》中说:“医但言理则空,药各有则实。必实而后空可证,必空而后实可神”。学校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人员既是教师又是医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自1912年学校创办至1926年张謇逝世,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有152名,中西医本科生有37名。
1927年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改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28年改为私立南通大学医科,1930年改为私立南通学院医科。1937年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南通学院被迫停课。1938年8月南通学院迁至上海,农科、纺织科复课,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建成国立江苏医学院,南通学院之医科由此中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南通学院院本部迁返南通,同时恢复医科。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改建为公立医学院,定名苏北医学院。1956年改名南通医学院。1957年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改名苏州医学院,同时,在南通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1958年南通分部又改为南通医学院。90年来,南通医学院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2001年有在校学生5690名,教授、副教授130多名,有9个系(部),1个民办二级学院,设置19个本、专科专业方向。